[案例]铱星陨落

营销、管理与战略
Post Reply
aRNoLD
Advanced Member
Posts: 977
Joined: May 13th, 2004, 11:10 am

Post by aRNoLD »

铱星陨落(序)

此次发生在四川的地震,人们在感慨蜀道之难的同时恐怕有这么一个问号,为什么在地震后大部分的地区连通讯都中断了?众多的新闻都提到了灾区人民手机打不通,苦于无法向自己的亲人或者有关部门报告或者反映自己的现况。而且这个中断并不是短时间的,而是持续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最开始的解决方案竟然是卫星电话。

我想这是不难理解的。手机信号固然是在空中传播,不受地震对于地面造成的影响,但是不要忘了,手机之所以能够进行通信必须依赖地面设施,如光缆、光纤、电线杆、基站等进行信号处理和传输。 手机,又常常被叫做蜂窝移动电话,所谓蜂窝移动电话是指将移动电话服务区划分为若干个彼此相邻的小区,每个小区设立一个基站的网络结构。由于每个小区呈正六边形,又彼此邻接,从整体上看,形状酷似蜂窝,所以人们称它为“蜂窝”网。用若干蜂窝状小区覆盖整个服务区的大、中容量移动电话系统就叫做蜂窝移动电话系统,简称蜂窝移动电话。

Image

由此可见,在地震中手机本身没有问题,它的供电由自带的电池提供短期内不受地震影响,从功能上讲,人们手里的手机是可以用的;但是,另一方面,大量的基站作为地面设施却受到了地震巨大能量的冲击,甚至随着房屋的倒塌而损毁,即便基站保存下来了,但是供电设备,发电厂也因为地震的缘故无法向基站送电,因此上造成了通信(也包括有线通信)在震后的中断,甚至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从新闻中得知,汶川发生地震后,由于当地通讯设施被地震破坏,消防抢险救援信息不畅,公安部消防局已调集10部海事卫星电话送往地震灾区,以确保灾区消防部队与外界通信畅通。另外,中国卫通紧急调拨的350部卫星电话已于第一时间运往灾区。

这样,在地震过后的几天,卫星电话成了几乎是唯一的和外界联系的工具。

与常规通讯不同的是,移动卫星终端(即卫星电话)不使用地面通讯设备,用一个如同笔记本大小的终端设备,把信号发到空中,由空中的卫星系统接收后,再通过卫星系统把信号传输到目的地。

Image

如上图所示,卫星通信依赖于飞行在地球轨道上的卫星,它高高在上,不受地面地震的影响,这就难怪卫星电话在这次抢险救灾的初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卫星通信,听上去好像是个很尖端的东西,但是作为一个通信技术,它的出现并不是很晚,但是作为个人通信手段,却是近十年才出现的东西。而在卫星通信上能够悲壮的写上一笔的就是由Motorola支持开发的铱星计划。兄弟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公司就是Motorola,有幸经历了铱星计划从开始到走向失败的整个过程。虽然已经有很多人从不同角度对于铱星计划的成败做过各种各样的分析,但是,我作为一个Motorola公司的员工,从一个相对较近的角度对这个项目做一些自己的评论。
aRNoLD
Advanced Member
Posts: 977
Joined: May 13th, 2004, 11:10 am

Post by aRNoLD »

说起铱星计划,我们不得不先说几句我的老东家Motorola。这是因为铱星计划是由Motorola投资4亿美元与1991年建立了铱星公司展开的。这是一个单独的公司,Motorola拥有25%的股份和董事会上28席中的6席。另外,Motoroal还作出了7.5亿美元的贷款承诺,并给予铱星要求再增加3. 5亿的期权。就铱星来说,它最终与Motoroal签定了66亿美元的合约,其中34亿用于卫星的开发,29亿用于维持公司正常运行。铱星则要为Motorola建立卫星通信系统提供技术,从铱星计划开始的第一天起,Motorola就和它绑在了一起。

提起Motorola人们首先想到的是Motorola手机,但是前几天看新闻,Motorola开始淡出手机制造业,一方面是因为手机已经是一个薄利行业,Motorola不想再在这上面投入太多的资金;另一方面,随着诺基亚,三星等一些手机制造商的围剿,Motorola的市场份额也逐渐萎缩,它的退出只是个时间问题。

Motorola 3月26日晚宣布,将分拆为两家上市公司,其中一家专注于移动通信设备业务,另一家主要开展宽带和移动通信解决方案业务。这是这家拥有80年历史的老牌科技公司历史上一次巨大的转折。

人们往往对Motorola有一个错觉,好像Motorola就是做手机的,实际上,手机只是它众多产品中的一个大项而已,而恰好最近20年Motorola手机横行国内外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和名气。实际上,Motorola起家是通讯业务。从它的名字就知道,Moto取自英语Motor,就是车的意思,而rola则是希腊语,代表音乐的意思,因此,摩托罗拉的原意就是装在汽车里的音乐。最近几年更多的被人理解为移动的声音。不要以为这指的是手机,出现Motorola这个词的时候手机恐怕还只是在理论阶段。

最早这个公司叫做Galvin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成立于1928年。创始人是Galvin兄弟。那么Motorola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呢,说起来很有趣,Motorola来源于它的一个产品,就是车载收音机,不是吗,“移动的声音“,人家可没有说这个声音是双向的噢。

从一个小手工作坊,在Galvin兄弟的带领下,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公司就发展成了一个跨国公司。公司大部分产品与无线电有关,从收音机的电池整流器,到世界首部无线对讲机和移动电话製造。公司的另一个强项是半导体技术,其中包括电脑使用的芯片。Motorola是苹果电脑公司Power Macintosh个人电脑所使用微处理器的主要供应商,其中所使用的PowerPC系列芯片是与IBM共同开发,与苹果电脑保持合作关係(成立了AIM联盟)。Motorola有另外一条通信產品的產品线,包括卫星系统、数字式有线盒和调製解调器。到目前为止,Motorola还是500强之一。

1991年,Motorola公司正式决定建立由77颗低轨道卫星组成的移动通信网络,并以在元素周期表上排第77位的金属"铱"命名。

Image

铱星系统运行示意图

1997年铱星系统投入商业运营,铱卫星移动电话成为唯一在地球表面任何地方都能拨打电话的公众移动通信工具,耗资1亿美元的广告宣传将铱星推向登峰造极的地位。随之,铱星公司股票大涨,其股票价格从发行时的每股20美元飙升到1998年5月的70美元。

1998年铱星系统尤其被崇尚科技的人士所看好,该年度被美国《大众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全球最佳产品之一。同年底,在由我国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十大科技成就中名列第二位。   

前途一片光明,铱星计划似乎面临一个无比辉煌的前景。
aRNoLD
Advanced Member
Posts: 977
Joined: May 13th, 2004, 11:10 am

Post by aRNoLD »

Motorola公司喜欢开会,尤其是老板们;越大的老板越喜欢开会,而且喜欢他的所有部下都在场。

我在Motorola参加过大大小小这样的会议很多次,有些开过就忘了,但是有些却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个就是其中一个。

一次,一个主管研发的老板给我们开会,滔滔不绝的他讲了半天发现大家兴趣索然,老板就是老板,多年从会议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本领现在派上了用场。于是他开始问昏昏欲睡的我们 --

--- 作为一个高科技公司的Motorola,我们为什么要创新?

不等我们有人回答,他自己给出了答案。

--- Land of the blind the one eyed man is king (在盲人之国,独眼龙就是王,这么翻译行吗?)

一阵哄堂大笑后,会议得以顺利进行。

想想很有道理,大家都是瞎子,有这么个人有一个vision,那么当然应该由他来领头。作为企业创新,好的点子就是“独眼龙”。

可以说,铱星计划的由来,就是这“独眼龙”的功劳。

铱星计划是一个让许多Motorola人兴奋不已的想法。

铱星系统这个的想法从何而来?对于最初提出铱星计划Motorola工程师巴里.伯蒂格来说,它来自于妻子在加勒比海度假时的抱怨,说她无法用手机联系到她的客户。回到家以后,巴里和摩托罗拉在亚利桑那州工作的卫星通信小组的另外两名工程师想到了一种铱星解决方案——由66颗近地卫星组成的星群,让用户从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打电话。

尽管遭到伯蒂格顶头上司的否决,这一计划却得到了摩托罗拉总裁罗伯特.高尔文的青睐并给予了支持。对于罗伯特,以及他的儿子克里斯(后来成为他的继任人,前几年几经挣扎被赶出了Motorola的管理层)来说,铱星计划是摩托罗拉技术高超的显示,具有巨大潜力,令人振奋,决不可放弃。技术上要创新,Motorola深入到骨子里的这个观念在父子俩身上都体现出来了,爷俩争着要做发现“独眼龙”的伯乐。

Image

当年不知道有多少和铱星计划有关的决策是通过这样的拍脑袋会议作出的

这就是铱星计划的由来,Motorola似乎欣喜地找到了那个一只眼的领头人,但是这独眼龙将把他们带领到何方呢?没有人深入地想上一想。

口号毕竟是口号,大多数时候我们只需理解它的内涵就可以了,但是决策做到像口号这样极端,铱星计划和随它而来的几十亿美元的投资,将会给Motorola带来什么呢?

aRNoLD
Advanced Member
Posts: 977
Joined: May 13th, 2004, 11:10 am

Post by aRNoLD »

我们来看看这个革命性的铱星计划的核心技术都有些什么吧。犯一下懒,从网上全文抄录。

铱星系统是Motorola公司设计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它的天上部分是运行在7条轨道上的卫星,每条轨道上均匀分布着11颗卫星,组成一个完整的星座。它们就像化学元素铱(Iridium)原子核外的77个电子围绕其运转一样,因此被称为铱星。后来经过计算证实,6条轨道就够了,于是,卫星总数减少到66颗,但仍习惯称为铱星。

铱星通过南北极运行在780千米的轨道上,每条轨道上除布星11颗外,还多布1至2颗作为备用。这些卫星可以覆盖全球,用户用手持话机直接接通卫星进行通信,而无需几米直径的抛物面天线就可以进行全球范围内的通话了。

美国的"德尔它2型"火箭、俄罗斯的"质子k型"火箭和我国的"长征2号丙改进型"火箭分别承担了铱星的发射任务。1998年5月,布星任务全部完成,11月1日,正式开通了全球通信业务。

铱星系统是美国于1987年提出的第一代通信星座系统,每颗星质量670千克左右,功率为1200瓦,采取三轴稳定结构,每颗卫星的信道为3480个,服务寿命5至8年。铱星系统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卫星之间的接力来实现全球通信,相当于把地面蜂窝移动电话系统搬到了天上。

它与目前使用的静止轨道卫星通信系统比较有两大优势:一是轨道低,传输速度快,信息损耗小,通信质量大大提高;二是铱星系统不需要专门的地面接受站,每部移动电话都可以与卫星联络,这就使地球上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通信落后的边远地区、自然灾害现场都变得畅通无阻。所以说,铱星系统开始了个人卫星通信的新时代。

Image

无所不包的铱星系统

引用完毕。

直到今天看完这些介绍,我的感觉还是像当年一样,这真是个挑战性的想法,实在是太先进了,简直是无懈可击!这是极佳的一个商业和技术紧密结合的合作模式啊!

很多人当时就是这种想法,大家眼睛睁得大大的,都在盯着这个即将开花结果的摇钱树。Motorola的很多人都在这个时候离开了公司加入了铱星公司,很多人在几年后将会后悔自己这个草率的决定。兄弟我当年(1997)年刚刚到美国,和我同去的一个同事在两个月之内竟然换了3个trainer,原因是他们都离开了Motorola加入了铱星。

铱星系统真的开始了个人卫星通信的新时代?理论上如此,而且看上去人们似乎已经准备好接受它的来临,当时的报纸电视上有很多类似的讨论,大家似乎对它的到来已经迫不及待。综合各种信息,铱星系统的一统江湖似乎指日可待了,至少我的那些加入铱星计划的同事们这么想,因为大多数专家告诉他们,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在一片盲目乐观中铱星开始陨落。
aRNoLD
Advanced Member
Posts: 977
Joined: May 13th, 2004, 11:10 am

Post by aRNoLD »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先来一张铱星手机的特写,大家好有个感性认识。

Image

这张照片并不是1:1比例拍摄的,实际的铱星电话要比这个大得多。手机头上那个手指粗细的东西是天线,平时是可以向下折叠的,用的时候要旋出来指向天空的。

当年曾经亲手掂量过这个手机,第一个感觉就是很重。当年作为铱星公司的最大股东,我们公司曾经把跳槽到铱星的几个同事请回来向我们介绍铱星的进展。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同事手里拿着这个手机,作出打电话的样子,但是嘴里说的却满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这就是铱星手机,大家请看。当然了,在这个会议室里我们是没有办法打电话的,卫星看不到我们。可是对我来说,这更像一个weapon,拿在手里很有质感,沉甸甸的,随身带着给我安全感…”

说着还不忘做一个夸张的拔枪射击的动作,引来了一片哄堂大笑。

是的,这就是<span style='color:red'>铱星系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手机个头笨重、运行不稳定,价格又昂贵,不能在室内和车内使用等等(看不到卫星)。</span>

天天玩手机的我们可能都有这个感觉,整个世界通信系统的趋势是手机越做越小,在全世界大多数地方,你如果和电信运营商签一个两三年的使用合同,商家为了赚取通话费,甚至无偿赠送手机。铱星公司能否做到这一点呢?答案是不能,别瞧不起上面的那个黑黢黢的手机,当时的售价是4位数(美元);在我国它们的售价大约在36000元人民币左右,入网费约2500元。国内通话费约为12.5元/分钟,国际通话费约为平均每分钟5美元。想想看,1997年的36000元人民币是什么概念,当年我父母单位开始从福利分房向商品房过渡,我很清楚的记得我家的第一套房子基本就是一部铱星手机的价格。

于是铱星对于消费者,第一个问题出现了,<span style='color:red'>你玩得起铱星手机吗</span>?

1999年我回国探亲,看到周围的同事和朋友们从兜里掏出来小巧的手机进行联系,当时的感觉真的是很眼红。为什么呢,当时美国大部分手机都是国内所谓的“民工手机“,国内手机的外观设计已经远远超过了北美。其动力源于国内发达的无线通信网络和广大的市场,人人都有这个财力使用手机。在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经如此,在北美手机的普及仅仅是观念转化的时间问题。

Image

手机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

这就谈到了铱星计划的第二个问题。在过去的10年里<span style='color:red'>地面移动通信发展迅猛,夺走了铱星公司的目标市场,相对地面移动通信,尤其是移动电话领域,铱星计划在时间上已失去了市场机会</span>。

上一个问题得到了解答,消费者说,<span style='color:red'>我干嘛一定要玩铱星手机</span>?

越来越漂亮的手机,越来越便宜的通话费想必是大家对国内外无线通信市场最近10年的一个共同印象,这个,像我们这样业余的旁观者都看出来了,当年的铱星决策者们竟然没有看到,你说怪不怪?
aRNoLD
Advanced Member
Posts: 977
Joined: May 13th, 2004, 11:10 am

Post by aRNoLD »

上文说道铱星决策者的短视,实际上有点冤枉他们,铱星决策者们不乏商业精英和产业精英,大家都能看出来的事情他们怎么会错过?

这个恐怕是铱星公司的另一问题了。<span style='color:red'>铱星的管理决策架构使其根本不可能进行有效管理</span>。董事会28个成员说的是多国语言,每次开会就像是出席一次小型联合国会议,人人必须带着耳塞,收听5种语言的同步翻译。

Image

联合国开会的场面,想象中的铱星董事会开会也是类似的场景

这个恐怕多多少少受Motorola的管理模式的影响。自从Motorola成为一个跨国公司那一天起,管理就是一个很头疼的事情。出身于一个家庭手工作坊的Motorola一直以大家庭自居。他的口号是每一个员工都是家庭的一员(这里面有个笑话,可以参见我的一篇文章<a href='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379979' target='_blank'>你咋还没那什么</a>)。这种风格对于一个企业进行管理,这当然有利有弊,其作用当然也是见仁见智的,但是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通信公司,当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在有的时候往往就会变成一个灾难,尤其是在公司决策的时候。

铱星公司的基本组织结构是一个联合体(合伙人结构),由世界15个地区性的"闸口"(gateways)组成。所谓"闸口"是指地面上的信号传输系统,可以收发和转送铱星电话讯号。各地区"闸口"负责在本地区范围内行销铱星的电话和服务。铱星的市场运营构架无法建立起一支整体的销售队伍,设计完整的行销计划,建立各地区的分销渠道,形成统一有效的行销攻势。很多合伙人严重缺乏电讯业经验,比如委内瑞拉的投资者除了从事手机业务之外,还经营着奶制品(买手机送牛奶,亦或买牛奶送手机???),不幸的是,作为合伙人,他在铱星的管理联合体中也有发言权。

铱星运营总部,不能过多地向地方"闸口"施压,因为"闸口"的主人都是董事会成员。在运营的过程中,铱星的行销计划受到了个地区闸口的质疑,因而也就难以指望获得很好地配合。

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情景:某地有一个帮会,下面有28个分舵。某天,这个帮会的总舵主想就帮会最近的工作进行一下调整,具体说来就是去抢占被另一个帮会占据的“码头”。于是他召集手下所有分舵打算倾巢出动去“抢山头“。可是,他的手下各个分舵却因为和另一个帮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又或者对“抢山头”的重大意义压根儿不理解,所以这个“倾巢出动”只能停留在总舵主的口头上,从来没有机会得以实施。可想而知,这个帮会的地盘被另一个帮会抢走只是个时间问题了。如果一个帮会的总舵主无法支配他的分舵,那么这个帮会离散伙不会远了,简单到市井帮会都明白的道理,铱星公司竟然搞不清楚,还是当年的决策者选择性失明?  

由于<span style='color:red'>手机的种种缺陷</span>,加之由于价格昂贵带来的<span style='color:red'>销售力量不足</span>,以及上面所提及的公司的种种<span style='color:red'>管理层面的弊端</span>,铱星公司在其开业的前两个季度,在全球只发展了1万用户(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内部用户,例如作为礼物送给Motorola的各级中高层老板),到申请破产为止,这个耗资50亿美元建立的通信网只有5万多用户,而一些分析家估计该公司要实现盈利平衡至少需要65万用户。要建立一个忠诚的用户基础,所费的时间远远超过铱星的估计和许诺。而<span style='color:red'>没有一个用户群支持的产品,它的繁荣只能是短暂的</span>。

铱星计划,从它开始那天起就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aRNoLD
Advanced Member
Posts: 977
Joined: May 13th, 2004, 11:10 am

Post by aRNoLD »

翻查资料看到这么一句,<span style='color:red'>Motorola的企业文化可以说是永不言败的工程师精神,在实验室内,这种精神确实令人敬佩,但是在向市场推进,或当一系列问题发生的时候,却容易导致严重失误</span>。

真是一语中的。

从科技创新的角度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常常遇到技术已经成形,市场却尚未存在或开发的情形。然而在我看来,当年的铱星计划更像Motorola进行的一场豪赌,是铱星决策阶层对未来预期市场的豪赌。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Motorola的历史。Motorola从一个芝加哥的小手工作坊发展到一个电子工业巨头,它的发家经历了这么几个我们熟知的的历史事件。

二次世界大战

Image

美国通讯兵身背这种调频步话机的身影已经成为二战的经典美军形象

Image

这个超级“大哥大”重四公斤,在开阔地带通信范围一公里半,在树林中只有三百米,从现在的眼光和技术水平来看,它的性能不如超市里卖的小型对讲机。可就在二战期间,就是这1.5公里却能挽救不少美国大兵的的生命并且使他们的通信技术领先于他们的敌人和盟友。

网友donkeyking在回帖(<a href='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29192' target='_blank'>摩托罗拉在二战中生产的移动电话</a>)还整理了很多,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不再赘述。

所以说Motorola是二战捧红的品牌恐怕一点不为过。

登月计划

Image

有谁知道人类登上月球从远在38万4千公里的地方上传过的的语音和电视信号是来自Motorola呢?是的,Motorola参与了登月计划,并且从中作出了自己杰出的贡献,Motorola不但从技术上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和登月有关的订单也让它在当时能够傲视无线电通讯领域的群雄。

另外,Motorola的通信产品还广泛应用在民用,警用通讯上。

Image

上面这张照片恐怕在北美大多数城市都不陌生,在中国现在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大量的政府订单给Motorola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Motorola产品的稳定性和鲁棒性(Robustness)都很好。这从某种程度上讲是Motorola产品的基因。我的解读是这来源于Motorola的6西格玛质量管理。(本来想多写写这个东西,无奈话题太大了,留待以后吧)

Motorola在无线电通信方面的实力很强,它的调频技术和天线技术都是领先于世界的。同时,作为美国军方和政府部门的供应商,从始至终Motorola和美国军方和政府部门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市场,似乎对于Motorola来说从来不是问题。这个给Motorola的决策层带来了一个惯性思维,那就是:市场,早晚都会是我们的。

在铱星系统上,很不幸,这个惯性思维又一次主导了决策层。<span style='color:red'>只要我们技术足够先进,市场早晚都会是我们的,铱星的决策层很多人都抱有这样的想法</span>。
aRNoLD
Advanced Member
Posts: 977
Joined: May 13th, 2004, 11:10 am

Post by aRNoLD »

一个公司最赖以生存的东西是什么,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回答,但是在所有的这些答案中如果我们找一个交集的话,恐怕“市场“是大家都认可的一个答案。

作为一个高科技公司的铱星公司的回答却是技术。

这恐怕和这个公司的第一股东Motorola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Motorola多数时候看重的是技术而不是市场。这一点,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很耐人寻味。

在Motorola工作的几年中,新老同事口口相传着这么一个故事,是否属实我无法考证,姑妄说之,姑妄听之。

Motorola进入中国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具体说来是1987年),改革开放的大门刚刚打开不久它就作为最大的外商独资企业进驻天津。96年曾经有一个外资企业投资额排名,排在第一的是大众汽车,第二就是Motorola,小手机堪比大汽车,其规模可见一斑。

80年代末以及几乎贯穿90年代,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对通信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商机。而刚刚进入中国的Motorola生逢其时,很好的抓住了这个机遇,在中国通信市场独领风骚十几年,可谓是赚了个盆满瓢盈。

Image

上面这个东西对于大多数90后来说恐怕已经很陌生了,但是十几二十年前这个东西几乎充斥与大大小小的成功人物的腰间。这就是Motorola当年在中国的拳头产品,传呼机。不要小看这个东西,当年的身价曾经高达4位数(人民币),尚且一机难求。

90年代初,Motorola大哥大几乎成了手机的代名词,手里握一只大哥大在那个年代成了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Image

时间很快就到了93年(或者94年,具体年头不可考),在此之前Motorola始终和中国电信部门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因为那时候国营的电信部门是Motorola在中国的最大采购商。

Motorola的巨大成功和利润一直都被中方xxxx部的注意着,在满足于Motorola提供给当地的税收的同时,中方开始与Motorola沟通,希望Motorola在向中国输出产品的同时也能够向中国输出先进的技术。

提到技术输出Motorola就不舒服了。它最引以自豪的就是它的技术。所以,Motorola委婉地告诉中方,我们不会向中方输出技术。

碰了钉子后,中方xxxx部利用自己在手机行业的管理权做了些手脚,大幅度降低了Motorola手机的订货,转而向Nokia等手机制造商下订单,一两年下来,Nokia开始在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虽然Motorola在后来做了些补救措施,但是它在中国通信领域一家独霸的格局已经不可逆转地被打破(同时迟迟推出的数字手机更是雪上加霜),悔之晚矣。

一项新技术,它的领先有它的特定的条件和环境,当环境或者使它能够领先的条件发生变化时,这个领先的技术可能带来的垄断性利润恐怕要打折扣,甚至它的技术领先能否保持也要打上个问号。Motorola在中国的开始阶段,它之所以能够赚钱巨大的利润来源于它的技术领先;而在后期则得益于它开拓并占据的市场,而当技术和市场都发生变化时,Motorola拿什么来期待丰厚的利润呢?

失去了手机市场,Motorola尝到了苦头,但这并不是它唯一的一次,接下来的铱星公司,给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苦头。
aRNoLD
Advanced Member
Posts: 977
Joined: May 13th, 2004, 11:10 am

Post by aRNoLD »

铱星的失败,是Motorola又一次忽视市场的教训,这一次,要比失去中国市场痛苦得多。

1999年6月,营运状况极差的铱星公司解雇了15%的员工(当时我们并没有看到跳槽的同事们回笼,不知道他们最终去了何方),甚至包括几位参与了公司营销战略规划的经理(他们倒是“罪有应得”)。8月,它的用户只上升到2万个,离贷款合同要求的5万2千个相去甚远。1999年8月13日,黑色星期五,在拖欠了15亿美元贷款的两天之后,铱星提出了破产保护的申请。

一个辉煌的计划在经历了一个苦难的历程后终于走向了它的命运终点。时至今日,这个低轨道全球卫星通信系统依然是一个科技上可行而商业上需要进一步考察的项目,Motorola却早在十年前用数十亿美元对这个项目进行了一次尝试。

铱星计划对Motorola的打击远不止这数十亿美元。在Motorola启动铱星计划时,GSM 还没有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美国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还吃不准技术上更好的 CDMA 是否会很快替代掉 GSM 。但是,Motorola由于把精力分散到了铱星上,不仅失去了和Nokia竞争的最佳时机,而且还把一些市场丢给了三星、LG 等更新的电子公司。

当然,仅仅这一次失败、甚至在整个手机领域的失败还不至于把当时世界第一的无线通信公司搞垮。但是,Motorola几乎同时在所有的战线上全面崩溃,便一下跌入了谷底。

在计算机处理器业务上,Motorola经过多年的努力,还是最终败给了英特尔。有趣的是,从一开始直到几年前Motorola把它的半导体业务卖掉(兄弟我就是在那个时候被Motorola出卖的,无奈),Motorola在处理器技术和产品性能上从来没有输给过英特尔,但是在商业竞争中,光有技术显然是不行的。 96年到2000年,我们在公司办公一直使用的是苹果电脑,当2000年公司进了一批“双核”电脑时(一颗苹果CPU,一颗INTEL CPU,可以在苹果和Windows间切换的怪电脑,并不是时下的双核电脑),我就感到Motorola在CPU(半导体)上的失败就已经无法挽回。

在数字信号处理器上,Motorola最终没有竞争过老对手德州仪器。如果说中央处理器(CPU)是计算机的大脑,数字信号处理器则是我们今天手机、数字电视等产品的大脑。它在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如果Motorola能够把用于铱星的十几个亿用于这个方向(比如说多下点功夫在龙珠微处理器上),现在这个市场鹿死谁手恐怕还很难说。可惜,当时Motorola位于德州的芯片厂在技术上正热衷于和AMD进行铜工艺的技术交流,而背景,是这两个芯片制造商试图通过交流领先的铜工艺技术达到一个技术乃至商业联盟来提前占领INTEL的未来市场。又一个战略上的失误。没办法,从上到下,都习惯了。

最后说一个听来的故事,真假还是不可考,大家听听就算了。

铱星公司最后申请破产保护,董事会决定后需要Motorola方面的一个高层确认(虽然是形式上的,但是要走这个流程)。恰好他在渡假当中,据传说是去山里打高尔夫球。无论如何是联系不上。最后秘书拨打了他的铱星手机才终于联系上他。铱星手机的领先技术确保了一个重要的结束它命运的历史性的通话的接通,这,难道是它的命运?

铱星公司破产后,作为最大的股东,Motorola公司表示,它将在八,九月内将所有的卫星投放至较低的轨道上,估计完全燃烧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燃烧卫星的费用大约在3000万美元至5000万美元之间,为了省下这笔钱,破产后的铱星公司于2000年以2500万美元的低价卖出。最后一次,铱星公司又耗去了Motorola几千万美金。

铱星,终于成了划过夜空的流星。它的美丽有目共睹,它的短暂人们也牢记在心。

对于继续关注铱星命运的朋友,可以看看网友正派流氓的<a href='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37142' target='_blank'>铱星重现江湖</a>,希望历经坎坷的铱星能够最完成当初人们赋予它的期待。
aRNoLD
Advanced Member
Posts: 977
Joined: May 13th, 2004, 11:10 am

Post by aRNoLD »

啰哩罗嗦终于把这个系列写完,粗略统计了一下,从各位网友那里获得了400多朵花,这个很是出乎我的意料。在此要感谢看帖,回帖和砸花的朋友。

最近两周在查找铱星的有关资料的时候常常这样想,铱星陨落是建立在一连串的决策和操作失误之上的,另外它所诞生的年代也使得它没有走得太远,很有点生不逢时的味道。

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假设,如果铱星在它从诞生到陨落的过程中能够抓住至少一个机会恐怕现在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它在通讯领域大显身手,毕竟这是一个至今都让人无比兴奋的计划。

比如说,当初Motorola能够把这个产品推向军方,开辟若干频段仅仅为军方使用,那么来自军队的订单应该相当可观,铱星公司的客户群将建立在一个稳定的基础之上。

再比如说,98,99年,GPS系统尚未普及,铱星良好的全球覆盖性能为什么不在这个方向进行些突破呢?在技术上我认为并非不可能,低端的民用GPS可是个广阔的市场,为什么当时没有人能够看到?

甚至比如说,2000年后一段时间正是风险投资横行的时期,假如铱星能够熬到那个时候,没准儿某个风险投资会把大笔资金投向它使它躲过破产的命运呢?

太多的假设了,当然,历史是不能容许假设的,这些假设只能使得铱星计划更加令人惋惜。

唯一希望的是,Motorola在经历了这一切后能够从中领悟些什么。

全文完,正式下课。
aRNoLD
Advanced Member
Posts: 977
Joined: May 13th, 2004, 11:10 am

Post by aRNoLD »

关联阅读文章:
<a href='http://forums.bizedu.net/index.php?showtopic=867' target='_blank'>http://forums.bizedu.net/index.php?showtopic=867</a>

thinking points:
1. 铱星计划中的产品是否是成功的产品,为什么?
2. 铱星计划为何从开始起步就是错误的?
3. 摩托罗拉的失败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4. 摩托罗拉在中国市场的失败原因主要是什么?
5. 总结摩托罗拉在美国市场早期的成功与后期失败的主要原因
6. 如果你是摩托罗拉的咨询顾问,面对类似的问题将提出什么解决方案?

联系熊猫手机案例,考虑究竟什么才是“好”产品?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