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一点,无论是怎样的预测行为,在哲学意味上都是愚蠢不智的,跟最终结果是否正确无关。自己之所以愿意作这种蠢事,只是突然心有所动,愿意写点东西以作茶饭谈资,娱人娱己一笑而已,别无它意。
互联网,King of the world
“互联网的代言人,将是未来业界的领导”——这是早在1995年5月,Gates著名备忘录“互联网浪潮”的中心论点。得出这个结论的微软,从此就再没有转换过战略发展的方向。在试图解析微软这个战略方向之前,不妨先来反思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究竟互联网是什么东西,它对于普罗大众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时至今日,应该再没有人质疑互联网最终会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人们的全部生活。但是互联网究竟会带给世界什么,它的存在意义到底何在,仅仅是多一种媒体出版形式,多一种娱乐生活方式,多一种联系沟通方式......,仅此而已吗?其实并非如此,对于普罗大众而言互联网最大意义是作为一种信息工具,一种最终可能实现信息对称的工具。
这个世界究竟是谁拥有POWER,个人认为即不能简单指定美国总统,也不是那个拿着核武器盒子的家伙,拥有POWER的人是那些拥有信息的人,他们拥有的信息其他人无法拥有,他们的POWER正来自于这种信息不对称。这也就是为什么普罗大众是这个世界的直接创造者,但是POWER却总是掌握在少数人群手中。信息的POWER有多大?两军相遇握先机者胜,两国相争占先机者强,更浪漫一点是《007》系列里那位试图利用信息不对称控制全球的媒体大亨,这些都是往大了里说,但是并不意味跟每个普通人无关。事实上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充斥在生活之中,面朝全社会公开工程招标,你不知内幕拿不到标书;面朝全社会的公务员招考,你不知根底没有报名资格.....,这是一种方向的信息不对称,然而更重要的是根本没有媒体会理会你的委屈申述,传达不出信息的你没有任何力量,仍然改变不了不平等的事物,这又是另一种方向的信息不对称。如果理解这一点,你就能理解为何境外媒体永远都不能落户,微软为何要拍卖MSN的标签,更进一步的是当无法完全控制的互联网出现时,网络出口会被金盾工程保护。这完全自然、合理和合乎逻辑的,事实上所谓新闻自由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样也是这样干的,不要幻想所谓自由世界的这种信息限制会有本质的不同,换句话说我要属于国家机器一分子同样也会坚决这样干,政府正是要保证信息不对称才能获取最大限度的力量,毕竟这是保证国家统治的最便捷手段。但是不幸的很, 我正好属于最底层的平民百姓,所以无论如何都会去追求信息的对称,小时候偷听敌台,大一点换成美国之音,现在则到处找网络代理。
不要以为这仅仅只是精神形式一种自由,事实上通过互联网获取的信息对称,已经在时刻改变着现实社会。不举太多的例子,只引用轰动的孙志刚事件,其实之前在所谓救助站屈死的人何止他一个,为什么始终不能改变这个社会弊端?就是因为传统媒体传达不出这样的信息 (不用解释为什么传达不出吧),事实上孙志刚屈死的信息传达出去前也根本没有任何一种传统媒体肯、敢、能去传达这样的信息,这个信息是通过他同学设立网站,在各大BBS疾呼呐喊传达出去的,传达出的信息构成了事件认知的信息对称,最终形成通过舆论表现出的力量。这个事件的信息对称对现实社会的改变清晰可见,全国救助站制度和人员大变革,横行深圳数年的“三无人员”恐怖终于不复存在(感谢上帝我真的是舒了一大口气),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人们意识到信息对称带来的巨大力量。互联网的信息传送能力无需证明,更重要的特点是这种信息传送几乎不可能被某一个国家、集团、阶层完全控制,特别是互联网越往后发展完善这个特征就越明显。也就是说对于普罗大众而言,互联网的终极意义是可能实现的信息对称,从而通过信息对称最终实现社会的权益对称。
因此拥有这个特征的互联网注定会完全渗入社会结构,不是以表象的娱乐生活方式、媒体出版方式、联系沟通方式......而是以它一开始就表现的本质,双向的信息对称工具,它是普通人获得信息对称的唯一方式,也是普通人争取权益对称的可能渠道。拥有这个能力 的互联网某种角度也就是POWER本身,也就不难理解微软为何认定“互联网的代言人,将是业界的领导”,这个认知完全没有夸张过分,甚至相当保守客观,因为它把结论限制在IT业界,并没有推及整个社会。对于已经成为业界领导者的微软,目标就只有继续成为业 界的领导者,它必须成为与互联网划上等号的名词,拥有同样目标的公司就将是它的战略对手。
微软——号令群雄,谁敢不从?
不是谁想成为微软对手,就会成为微软的对手,微软挑选的这个对手必须是战略上,而不是某块市场范畴的巨头。人们总是习惯从资金盘口、技术层面和竞争市场的门当户对来分析微软可能的对手,却忘了微软选择的第一个战略对手Nescape当时只有27亿美元的盘口,而不是盘口上千亿,技术层面和竞争市场更门当户对的IBM,或者这么说,时间更早一点依附IBM只是卖卖软件的小微软,又有什么资格挑战软硬兼施领导业界的IBM?其实1995年Gates发出“互联网浪潮”之前,微软早在1993年内部战略研讨会已确定互联网会成为决定领导地位归属的因素,此时它们选择的战略对手仍然不是蓝色巨人IBM,而是苹果公司。微软认为苹果电脑公司只有一条路挑战微软,会动用所有资源使苹果电脑公司成为互联网的代名词,这是个方向正确但是对手错误的战略判断。结果没有任何战略针对下Nescape突然崛起,紧盯苹果的微软公司完全惊慌失措,以至于战术判断再度错误,从而埋下以后的诉讼苦果,其实它完全有能力正面战胜Nescape,但是战略的判断失误已经干扰了微软的正常思维。应该意识到这点,只要阻挡在你的战略发展道路之上,无论它看上去多弱小都是你应该全力以赴的对手,不在你的战略发展道路之上,无论它多强大也只是一个值得合作的朋友。举个极端的例子,通用公司就是再夺二十年全球市值第一,对微软又有什么威胁?
正如小说家言,若是武功天下第一,必然时时有人挑战,作为业界的领导者,微软的遭遇也大同小异。甲骨文公司的总裁拉里·埃利森就是这样多次公开宣称,“微软算什么,甲骨文才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甲骨文根本不害怕微软,在服务器数据库市场微软不值一提,甲骨文要在这个战役完败对手”。埃利森当然有这样牛B的资本,他的公司市值和微软相差无几,而他个人资产跟盖茨最接近时只差9亿而已,而且他的豪宅比盖茨更豪华,许多人还觉得他比盖茨更有性格魅力,加上大家都是搞软件的,门当户对,外界看来掐架简直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可是事实是,不管媒体怎么热炒,微软对这种宣言视之不见,无论是言论上还是行动上都只是默然。并非是微软的风度有多潇洒,不屑于口舌之争,微软其实是很热衷舆论的。事实上个人怀疑微软会不会私底下窃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微软确实是一家软件公司,目前软件仍然是公司支柱,但是微软又岂只是一家软件公司,业界领导的地位又岂是一家纯粹软件公司能够担当的。业界领导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能力改变和控制业界的格局,是决定性的力量,试问单一技术层面的公司又怎么会有这种力量?这里再作一个假设,即使甲骨文马上占领了数据库百分之百的市场,市值压倒微软,埃利森成为首富,它仍然无法避免这样一个尴尬事实。这些白天操作着数据库的人,回家后面对的仍然是Windows电脑、带有微软标志的电器、或者某一种形式的微软外延,这种渗透是全方位深入生活的,而不只停留的工作或者某个独立层面。因此从长远的战略发展而言,微软仍然对甲骨文保持压倒性优势,夺回市值的称号其实只是时间的问题。不做战略扩张的甲骨文根本没有威胁,在战略上和微软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事实上无论嘴上多么狂,相信埃利森其实能够清楚认识到 ,现阶段甲骨文的战略对手并非微软,而是退回服务器软件市场专心于软件服务业务的IBM,尽管IBM一直唱着“我不做老大好多年”,但是在公司生存的核心支柱战场上,它绝不会再唱这支怨曲。
那么到底谁能成为微软的对手,或者说微软会选择谁成为对手?现阶段唯一的可能,正是不可捉摸的Google,理由极为清晰明了,Google拥有与微软同样的战略目标,朝向同样的战略发展方向,Google做的一切就是力图将自己化身为互联网的等号,站在微软对立面的它,是唯一在战略层次上能够成为微软对手的公司,跟它目前的技术层面是否和微软交叉重叠根本无关。
Google——倚天不出,随与争锋?
单极世界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不平衡的世界, 就像现在地球上的美国,因此人们总是为微软寻找着对手。对于微软所有人都有个共识,帝国的基础是形成垄断的桌面操作系统,似乎要击败微软在桌面上的竞争无法避免,LINUX就是在这种认知下被人们强推出的对手。有多少人意识到Linux的成长历程其实已有十年,与Windows真正开始统治桌面的时间完全一样,可是目前Windows系统愈发日趋完善,而Linux却始终只是一个高级用户的玩具,不管它拥有多少不同特性的优点。你可以很愉快的享受Linux,用它完成Windows无法完成的工作,可是绝不要向任何普通用户推荐它,除非你下决心培养他成长,并义务反顾地担负他成长的责任。但是事实上不管那种用户都没有担负责任的义务,这种义务决不能够、也不应该由用户去承担,任何人都必须认清这也根本不是用户群能够解决的问题。linux作为个人桌面系统的应用(学习)成本太高,而且作为企业系统的应用布置和维护成本更高,然而究竟有谁会来对Linux负责?如果没有厂商真正负责Linux的市场并将其彻底商业化,Linux的问题根本就不能解决。面对开源的Linux作这样结论未免可笑,恐怕并没有多少人同意这样的结论,可是这完全是事实。其实最早炒作Linux的正是IT厂商,根本不是早期的Linux用户,然而令人自豪的开源特性使得各个厂商山头林立,只想分一杯羹的厂商们甚至都不能组成一个松散联盟,于是Linux越往后发展问题也就越多。商业社会任何经济体的任何行为都取决于利益,而不会是出于某种慈善目的地道德行为,最著声名的Linux厂商Redhat颓然退出桌面市场就是注脚,它的失败正是Linux系统问题的缩影。肯定地再重复一次,如果没有一个强势的厂商负责,Linux就不可能对抗Windows,这只是市场规律而不关意识形态什么事。或许IBM本来有这个能力,可是有两点决定它不会这么做,首先它现在必须全神贯注于公司生存的核心战场,甲骨文公司才是真正的战略对手;其次提供给行业用户的软件和服务正是IBM的主要业务,目前在桌面市场强推Linux无异对自己釜底抽薪。
苹果是另一个被寄予厚望的选手,苹果的操作系统没有Linux的那些问题,性能上看上去也确实应该足够抗衡Windows操作系统。可是苹果的发展战略始终骑墙,它的封闭平台解释也掩盖了一切问题,说是软件厂商其实从没直接和人竞争,说是硬件厂商其实卖的只是时尚。严格从形式上而言,苹果属于标准的硬件厂商,所谓的软件只是增值附属品。这么打个比喻吧,各个手机厂商各自生产的手机,它的操作系统都是属于标准附带,也必然提供免费的系统升级服务,实际上手机操作系统的成本已经计算入手机生产成本。苹果计算机的情况就像手机,因为平台封闭必须提供给用户操作系统,早期的苹果计算机也确实如此,之后苹果开始将操作系统单独发售,本就已经归于产品成本的部分居然被拿出来售卖,用户的不满可想而知。虽然迫于压力苹果将电脑售价略降,然而苹果公司做事的宗旨由此可见一斑。乍一看单独发售操作系统似乎没什么不妥,但是对于封闭平台而言,跟拿走手机唯一匹配的充电器然后再卖给用户并没有区别。苹果卖的就是封闭结构和时尚的工业设计,追求的是硬件利润最大化,称之为暴利也并不为过。当然这并不意味苹果不值得拥有,只是说明苹果的一贯发展策略就放在硬件产品,所谓软件产品其实只是类似手机充电器的增值附件,苹果从没真正将发展重心放在软件市场。事实是微软以及其它软件厂商在苹果平台上获利甚丰,满嘴漂亮话的苹果在PC软件市场却一无所获。也许有人认为苹果不进军PC平台是为了保证苹果平台上软件独有,苹果也正是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维护苹果计算机用户的利益。那么再分析最近的事实,苹果计算机转用X86结构的处理器,并宣布Windows和OS X将能够同时运行,不过苹果仍然刻意设限使OS X只能运行在苹果计算机,并不能运行在其它X86处理器的普通PC上。苹果的意图昭然若揭,处理器的转变意味着硬件结构上苹果机和普通PC再没有本质区别,但是拥有两种操作系统运行能力的苹果机,显然要比普通PC超值。这仍然是典型的借助软件来增值硬件的策略,真正的事实可能是处理器的更换使得Windows系统进入苹果机已经不可逆转,苹果只能顺手推舟,并不是主动和微软放对,刻意对OS X设限就是最好的证明。Jobs对处理器更换的解释是,“Mac的灵魂不在于处理器、不在于硬件平台,而在于我们的操作系统。”居然能面不改色的一改以前POWER PC硬件结构多么先进的宣传,对于这位超级做秀高手实在是不想再予置评,Bill捐出去的钱若能买到他口才的十分之一,微软又何至于是现在的名声。不考虑盗版等等因素软件的利润远远比硬件要高,既然拥有如此优秀的操作系统却为何不敢向PC平台进军?那些期望苹果反攻的Fans是否意识到,其实是微软兵不血刃的进入了最后一块桌面市场?苹果的问题就是说的太多,做得实在太少,它的发展策略说得好听是独立特行领导潮流时尚,说得刻薄些其实是偏安一地怯懦畏惧微软,总之开放平台上苹果的竞争力非常令人怀疑,也根本不值得信赖。然而苹果的OS X已被破解运行在普通PC上,确实运行得非常棒也非常成熟,证明苹果其实拥有进军PC平台能力,不这样做只能是市场策略问题,不管怎么说这里埋下了一丝变数,未来怎么发展要取决于苹果自己。
<a href='http://bbs.et8.net/bbs/showthread.php?t=688175' target='_blank'>http://bbs.et8.net/bbs/showthread.php?t=688175</a>